國立陽明交通大學112學年度畢業典禮
(臉部馬賽克)
韓式大頭拍貼機
3連拍
有裁切
書籤式
二張2*6
感謝 ~ 捷藝國際有限公司
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簡史
陽明交通大學創建於2021年,由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校而成。兩校合作,源起於2000年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、清華大學等校組成的「大學系統」策略聯盟,並在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協助下發展醫學與生物技術。在多方的合作之下,陽明、交通與清華大學的合併,開始逐漸形成共識。然而,由於三校合併的難度過高,因此交通大學於2001年率先與陽明大學簽署兩校合併意願書,並與清華大學、中央大學共組「臺灣聯合大學系統」,開啟了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校的契機。在多年來雙方共享研究與教學資源的基礎下,兩校於2018年再度重啟合校議題,終於2021年2月正式完成合校程序,並將校名易名為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」。
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原本在生醫與電資工程領域各擅勝場,雙方合校後更成互補之勢。合校後的陽明交通大學共9個校區、20個學院,學生近兩萬人,為臺灣最具規模的研究型大學之一。在獲得雙方共識下,陽明交通大學將結合生醫、資電、人工智慧等領域,致力發展數位生醫研究與教學。自合校至今(2023)年,陽明交通大學已陸續設立前瞻半導體研究所、智能系統研究所、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、中醫學系學士班等,朝向智能生醫科技革命的引領者邁進。
國立交通大學簡史
國立交通大學前身「南洋公學」創立於1896年,由提倡新政之清廷大臣盛宣懷(1844-1916)奏准於上海設校,此乃滬校之始。所設科系多與輪船、郵電、商業等實業相關,1912年改稱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,1920年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公綽(1881-1968)將交通部所屬上海工業專門學校(滬校)、唐山工業專門學校(唐校)、北平鐵路管理學校及北平郵電學校(平校)等合併為交通大學,至此奠立交通大學在工程、科學與管理方面之專長。1937年,交通大學與全國各大學一同改隸教育部而稱「國立交通大學」。
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,1956年交通大學創校六十週年紀念大會,校友趙曾珏等致電交大在臺同學會,建議交通大學在臺復校並創設電子研究所,獲與會校友及教育部長張其昀(1901-1985)支持。1957年5月,由教育部主稿,會同國防、經濟、交通三部,呈請行政院核准交通大學復校。同年10月,行政院准由教育部先行籌備,並聘請淩鴻勛擔任籌備處主任委員。11月同學會發起籌建校舍募捐運動,以募集新臺幣壹佰萬圓為目標,在臺校友以班級分編為卅三隊,分頭並進,最後募集總額超過原訂目標一倍以上。
1958年6月1日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正式成立,李熙謀(1896-1975)擔任首屆所長,並聘請臺大教授盛慶琜(1919-2018)處理所務,於新竹營建校舍。1964年,核准招收大學部學生,初設電子工程、電子物理兩系,1967年改制工學院,1968年增設電子研究所博士班。
1979年恢復校名為「國立交通大學」,郭南宏擔任第一任校長,除帶領師生遷至光復校區,並持續創校之初所設定的大電子領域,以電子、資訊與通訊為核心重點,發展相關科技與管理學門。1995年成立人文社會學院,厚植人文精神與涵養。2015年張懋中出任交通大學校長,任內除於臺南校區設立「智慧科學暨綠能學院」,於博愛校區籌設智慧醫院,更並積極促成交通大學與陽明大學之合校。
在臺歷經一甲子耕耘,交通大學從純理工大學邁向綜合型大學,至2021年與陽明大學合校前,總計設有電機、資訊、理、工、管理、人文、生科、客家、光電、科技法律、國際半導體產業及智慧科學暨綠能共 12 個學院,學生人數達13,000人。校地總面積為 878,888.52 平方公尺,包含新竹市光復校區 627,260.42 平方公尺及博愛校區 142,842.95 平方公尺、新竹縣六家校區 25,001.15 平方公尺、臺北市台北校區 1,793 平方公尺、臺南市台南分部 81,991 平方公尺。
國立陽明大學簡史
國立陽明大學前身「國立陽明醫學院」成立於1975年,由臺北榮民總醫院協助創辦,為臺灣戰後第一所由國家創建之醫學院,立校初期設定為培養公費醫師下鄉服務的醫學教育機構,首招醫學系公費醫學生120位。
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呼聲,臺灣醫界對醫學教育的改革期盼愈發強烈。順應這個潮流,教育部將陽明醫學院設定為改制醫學大學先鋒,1994年改制為「國立陽明大學」,成為臺灣第一所以生醫為主軸的研究型大學。從初期的四個學院開始,陽明大學逐步擴張為擁有醫學院、生物醫學與工程學院、生命科學院、護理學院、牙醫學院、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和藥物科學院等七個學院的全方位大學,是其它生醫大學的標竿。
在研究方面,陽明大學在醫學、生命科學、生物科技等領域舉足輕重。其中最為人所矚目者為2000年陽明大學與榮總醫研部合作的「人類第四號染色體千萬鹼基定序工程」,為探究肝癌致病機轉提供線索。2005年陽明大學呼應教育部的「邁向頂尖大學」計畫,對基因體、腦科學等領域挹注資源,成為臺灣相關研究的翹楚。
受限於規模與校地,陽明大學在發展為一般綜合性大學上有其困難,但她轉為凝聚型大學,並致力發展學術聯盟,開創高等教育的新猷。自2000年起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、清華大學、中央大學組成「臺灣聯合大學系統」,共享教學與研究資源。2001年,在交通大學有意發展生醫的前提下,為陽明交通兩校奠定深度融合的基礎。同時,陽明大學於2002年與政治大學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等成立「聯盟醫療系統」,持續深耕生醫研究,2008年更將衛生署宜蘭醫院改制為附設醫院,戮力弭平城鄉差異與發展社區醫學,回應創校的理念與精神。
2021年與交通大學合校前,陽明大學計有11個學士班、37個碩士班、32個博士班,及為數眾多的研究中心,為國家培育無數生醫領導人才,也為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的合校累積豐厚的人脈與實力。